当前位置

首页 > 字体知识 >

蝌蚪文

时间: 2021-03-22 11:23
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是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在唐代以后便少见到,在浙江仙居县淡竹乡境内发现。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蝌蚪文
蝌蚪文
别名
蝌蚪书、蝌蚪篆

特色
头粗尾细


文字产生时间
先秦时期

名称出现时间
汉末

考古发现地点
浙江仙居县淡竹乡境内

目录
1简介
2历史
3浙江仙居蝌蚪篆
4岣嵝碑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据古文字专家考证,蝌蚪文,也叫"蝌蚪书"、"蝌蚪篆",为书体的一种,因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名称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指是先秦时期的古文。这些文字都属于古文。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

据《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已发现神秘的、有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共八种。即曾疑为古籍伪作的《仓颉书》、《夏禹书》,贵州的"红岩天书"、"夜郎天书",四川出土的"巴蜀符号",云南发现的"东巴文字",南岳衡山的《岣嵝碑》文字和浙江仙居的蝌蚪文。除了这8种文字之外,研究人员还陆续发现了四川凉山地区尔苏的沙巴文,湘西地区的女书等神秘文字。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在汉代的文字所采用的是以隶书为主,但汉末产生另一书体,是在于笔画起止,皆以尖锋来书写,其特色也是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所以名为"蝌蚪文"。

这种书体,存在的时间短暂,现已无人使用。从流传的遗物,可发现风格似西周铜器上的文字,另外商代甲骨及玉片的雕刻与陶器上,都有这种迹象。

蝌蚪文据说在魏时,使用也极广泛,是运用在小篆的书写上,其笔画较细,却可见入笔有顿挫笔法存在的特色,这种书写风格,毛笔透过笔画的运用,仍可利用其弹性,起笔与收笔较尖锐,中间稍前部份则加重线条,充满表现毛笔特性的趣味,不过在外形而言,如书写运用,可能极易造成整体画面太尖锐,对线条与整体布局无法协调,难怪在唐代以后便少见到。

折叠编辑本段浙江仙居蝌蚪篆
折叠简介
仙居蝌蚪文: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一个高达128 米的陡壁上,发现有人工锲凿的日纹、虫纹和蝌蚪文。传说是大禹治水留下的记录,专家认为蝌蚪文是一种象形文字。

在浙江仙居县淡竹乡境内,有座千峰叠嶂、万壑峥嵘的韦羌山。这里沟谷交错、古木森森、竹林幽幽、流水潺潺,四季风景如画,是省级风景区中十分重要的一条风景线。其中有一处神奥莫测的人文景观:在一座名叫蝌蚪崖的千仞绝壁上,布满了呈现人工镌凿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图案符号,这就是著名的相传为大禹刻石的蝌蚪文。为什么古人要将文字镌刻于千仞绝壁上?这些图文符号究竟有什么涵义?千百年来,有无数志士学者前往探奇。

据《万历志》和《光绪志》载:东晋义熙年间,一位姓周的廷尉曾"造飞梯以蜡摹之,然莫识其义"。以后郡守阮录和北宋县令陈襄亦"携众以观",终因崖高路险."云雨晦瞑",未得结果,扫兴而归。陈襄还留待感叹道:"去年曾览韦羌图,云有仙人古篆书。干尺石岩无路到.不知蝌蚪字何如……"

1985年 月16日,台州地区文物普查验收组用28一200毫米变焦相机对崖面远距离进行拍摄放大,逐点分解,似见痕迹。1994年5月26日,由"安洲影艺社"组织的探险队聘请了相传三代以采珍稀药材野生石斛为生、具有多年攀崖经验的山民潘余龙从崖顶悬索而下,在高崖面不到一米的近处拍摄到许多实物照片。根据潘余龙叙说和从拍到的照片看,蝌蚪崖崖面平整如削,长约40米,宽约50米,成极规则的长方形,面积近2000 平方米。绝壁的崖面石质坚硬,布满了一个个凸出的半球,半球高出崖壁平面约5厘米,直径7-12厘米不等。在每个半球边缘,均有一条约2厘米深的圆形小沟。半球之间相隔约15厘米,纵横排列有序、似有日、月、虫纹及海洋生物图案的痕迹。

探险结果披露报端后.国内外学者引起很大兴趣。但结论却众说纷纭。限于时代和条件,周廷尉所募之物当然不可能保存至今。笔者曾亲眼见到"安洲影艺社"拍摄到的珍贵照片,由于见短识寡,无法释读,只觉得白糊糊的一片崖石面。

仓颉书、夏禹书、红岩天书、巴蜀符号、东巴文字、岣嵝碑、夜郎天书、仙居蝌蚪文这八种文字中,从发现的时代看,仙居的蝌蚪文最早,在南朝孙说著的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临海记》中就称韦羌山"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二十四史中的《宋书·州郡志》亦称"天姥山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有刊字科斗形,高不可识。"以释读难度论,亦惟蝌蚪文为最。其它七种文字或存于书,或现于出土器物,或写于木石,或刻于石碑,或镌于石壁,均属有目共睹之字。而惟独蝌蚪文扑朔迷离,至今还未见其篆文摹本。

折叠相关争议
据说那块耸立在浙江省仙居县淡竹乡的山崖壁上,布满了人工镌凿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的图案符号,有人说,那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在南方留下的蝌蚪文石刻……

5月的浙中山地充满了水汽和太阳的味道,夏天果然如期而至。长途汽车行驶在苍翠的群山之间,车上二十几个年轻人来自宁波市和无锡市的两个野外探险俱乐部,我和他们同行,是为了寻找传说中刻有蝌蚪文的蝌蚪崖。据说那块山崖耸立在浙江省仙居县的淡竹乡,崖壁上布满了人工镌凿的日纹、月纹、虫纹、鱼纹等奇异的图案符号,有人说那就是传说中大禹治水时在南方留下的蝌蚪文石刻。

同行的人里只有一个到过我们将要去的地方,此时他正在眉飞色舞地讲故事:"淡竹乡我去过两次,第二次我请一位当地人带我爬上山,非常险,到了最上边就没路了,除非你用攀岩工具,否则很难爬到山顶上去。据说只有当地采药的人才知道上山的路!"一席话把年轻人的心逼到了亢奋状态,所有人都流露出不达山顶誓不罢休的决心。

我们要去的地方是浙江省括苍山脉的一条支脉韦羌山,南朝孙诜著的我国第一部地方志《临海记》中曾写到韦羌山"上有石壁,刊字如蝌蚪",二十四史中的《宋书·周郡志》中也写到:"天姥山与括苍山相连,石壁上有刊字蝌蚪形,高不可识。"

那么什么是蝌蚪文呢?临行前我翻阅过一些古文字学资料,发现文字学中单把蝌蚪文拿出来讲的并不多,常见的倒是"鸟虫书"。所谓鸟虫书就是在字的笔画上增添虫、鱼、鸟等动物形象,比如添上触角、鱼头、翅膀、鸟头之类的附件。鸟虫书曾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中国古文字中的六书(即六种字体)之一,被用来写在传达命令的旗帜上,由于笔画复杂,难于模仿,所以有保密的作用。汉代以后,鸟虫书主要出现在印章中,变成了十足的美术字了。而蝌蚪文由于头粗尾细形似蝌蚪而得名,因此也是鸟虫书的一种,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说,蝌蚪文算不算文字还是一个问题。

折叠扑朔迷离
淡竹乡尚仁村的退休小学教师陈瑞珊是一位精干的老者,他不知疲倦地带我们到处走动。

"那就是蝌蚪崖!"他指着远处云雾中的一座山峰说。我们在七八座形状相似的山峰中努力辨认着蝌蚪崖。它的海拔相对不算太高,800米左右,它下面的山坡上长满了亚热带丛林植物,蝌蚪崖其实就是山顶上一块坚硬的没长植物的岩石,它的一面像刀削般垂直陡峭,传说中的蝌蚪文就刻在崖面上。

淡竹乡的人们把蝌蚪崖视作他们的骄傲。那天晚上,我在淡竹乡乡长的《农情日记》中读到:"……本乡地形南高北低,风景优美,是全县林业、旅游重点乡镇,内有千古之谜蝌蚪文、天柱岩……"。

尚仁村75岁的老大爷来找我们聊天了。他是村子里对蝌蚪崖知道得最详尽的人,他说以前离尚仁村不远的下朱村有一个秀才,博学多识,曾请人把蝌蚪崖上的文字拓下来,他一辈子就研究那些拓片,一直到90岁。他只传了一首歌谣给他的后代,他的后代中最后一个人也在30年前死了,他家那座收藏有蝌蚪崖拓片的房子在 "文革"破四旧时被烧掉了。

也就是说,当地的蝌蚪文没有了考究的"证据"。

第二天,我们分成两个小队,分别由两名向导带着上山。向导手中拿着大砍刀,我们手中拿着拐杖。幸亏山上全是带叶子的植物,浓密的枝叶底下,空气凉爽而湿润。我们是在无路的情况下上山的,3个小时后,已经接近山顶了。

事实上我们无法到达山顶,山顶就是蝌蚪崖的顶部,而那是需要再绕一座山才能到达的。我们所到的地方,是距离蝌蚪崖最近的一处观察点,就在蝌蚪崖的左下方50米处。

用肉眼观察时,我们只能看到崖面上有一个明显的长方形的框,像是故意凿出来的。我们支起高倍望远镜,20几个人轮流观察。可是什么也没有看见,真的,镜头里灰蒙蒙的,只有一块平展展、光秃秃的大石头。

我们发现观察点附近的岩石很像韦羌河中的石头,它们的表面也是疙疙瘩瘩,有的地方粗糙得像核桃皮,有的地方则规则得像佛陀头上的肉瘤。我们全部拍摄了下来,而心中的疑团则越来越清晰了:这所谓的"蝌蚪崖"可能是一块天然形成的岩壁,由于某种原因具有了规则的球状结构,当地人在它上面人为地凿了一个框,再附会以蝌蚪文的传说……

折叠蝌蚪崖
但是,如果蝌蚪崖真的是天然形成的话,为什么当地会流传那么多关于蝌蚪文的古老传说?为什么当地人谈到蝌蚪文时都会露出神秘、敬畏的表情?

一年以后,我偶然读了一本书《去楼兰》,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司马炎正在为一批战国时出土的竹简伤神。这批竹简就是'汲冢家书',古说它们全都是用蝌蚪字写的,500年后传到司马炎手里。他把那些残简从秘府中拿出来,让尚书郎们'校缀次第、寻考指归',然后再用当时的文字转写下来。

张华是司马炎的名臣,对这件考缀蝌蚪文的事极为热心。他和索靖曾一见如故,是最亲密的朋友。而索靖在敦煌,正是因为他懂得鸟兽虫篆之文、蝌蚪字。他在敦煌著书说:黄帝的创字官仓颉曾著书契,字是蝌蚪鸟篆。那种字,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兹生。但因为崇尚简易,后来变成隶书体的时候就有了失损。……"

"汲冢家书"是公元281年(西晋太康二年),河南省汲县一个叫"不准"的人盗掘战国时期卫国襄王室的一座墓地中出土的几十车用竹简写的古书,《穆天子传》就是其中的一部。《穆天子传》是用蝌蚪文写成,这说明蝌蚪文并非只是一种美术字,它曾经是一种同小篆、隶书一样功能的文字,而且它的读写方式蕴含着今人难以释读的曲折和奥妙。

既然蝌蚪文是一种深奥的古老文字,那么淡竹乡的居民们对于蝌蚪文的崇拜就不是无本之木了。文字与文明的承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说中蝌蚪崖上的蝌蚪文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就代表着古老文明在当地的一次驻足,追寻祖先的足迹一直是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所孜孜以求的事情。

折叠寻找答案
于是我想,蝌蚪崖上的痕迹是不是天然生成的?传说中它上面的蝌蚪文与"汲冢家书"上的蝌蚪文又有什么联系?

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安泽研究员向我解释了韦羌山上及韦羌河中那些长相奇特的石头的来历。

他说,这些石头是一种典型的酸性火山岩,这类火山岩在浙江省的山区里到处都能见到。这类火山岩的学名叫"石泡流纹岩",它的石泡构造正是我们见到的蝌蚪崖岩石表面的球状突起。

显然目前蝌蚪崖已被认定是天然形成的了,但我仍然不敢轻易断定当地人在"造假"。因为从村民们眼睛里流露出的感情是真挚的,史书上的记载也是千真万确的,问题在于,这天然形成的蝌蚪崖与蝌蚪文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于是我敲响了《去楼兰》书中叙述蝌蚪文时,多次提及的北京大学学者何振明先生的家门。何先生看了照片后说,这是典型的火山岩,但这个框是人为凿出来的,是"哑示语"。

折叠真相大白
远古时候,人类没有语言,彼此间需要沟通时,就用手势和表情来表达。比如两个部落相遇的时候,如果其中一个部落扔给另一个部落一只果子,就表示友好,如果扔的是一块石头,那就是说,"快走吧,不然就打你们!"这就是哑示语,是用形象和感觉来表达意思的语言。

"蝌蚪崖为什么是哑示语呢?"我问。

"天然形成的岩石上布满了像蝌蚪一样的凸起,这就使古时路过这里或定居在这里的先民们想起了一个他们久久不能释怀的往事,那就是他们的祖先来自黄河流域。也就是说,黄河是他们的妈妈。古人把黄河说成'河',把妈妈说成'妈'。古人表达'黄河是我们的妈妈'的时候只说'河妈'两个字就可以了。用黄河流域的语言,也就是现在陕西一带的土话来说'河妈'的时候,发音变成'huoma',而这个发音又恰好是陕西土话'蛤蟆'的发音,而'蝌蚪'是'蛤蟆'的子孙,从而喻指为---我们人类是'河妈'的子孙……我们是'huo ma'的子孙---我们是'蝌蚪'。这就是哑示语,古人在蝌蚪形状的岩壁上凿一个框,是为提醒后代记住自己是'河妈'的子孙,自己的祖先来自黄河流域。"

"那么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蝌蚪文吗?"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是,是因为古书上所提到的蝌蚪文其本身就包含着上述哑示语的成分。蝌蚪文之所以称为蝌蚪文,是因为它的形状像蝌蚪,而古人在造这样的文字的时候,就是为了传达上面所说的哑示语的信息---即我们的祖先是黄河流域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淡竹乡的蝌蚪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蝌蚪文。"

"说不是,是因为古书上的蝌蚪文是一种真正的文字,有读音,有意义。这种文字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和竹简上都出现过。"

"其实蝌蚪文是佉卢文的一种变体,是当时记载以天文学为主的自然科学的一种笔记文字。蝌蚪文或去卢文都源于甲骨文,它们是甲骨文的变体。周文王时候,甲骨文被转换为许多种文字,其中包括去卢文、蝌蚪文,并流传到民间,转换文字的目的就是想使甲骨文中包含的信息更好地保存下去。但是自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后,蝌蚪文字就被禁止流传了,于是西汉时有大批文书被集中到楼兰一带,那些文书里的主要文字就是去卢文或蝌蚪文。"

"被禁止流传的蝌蚪文文书后来陆续以手抄本的形式流传到民间,有的甚至转换成佛教的石窟造像,以哑示语的方式把文书中的信息保存下来,淡竹乡蝌蚪崖上的长方形框也许就是那时候刻上去的,它所表达的信息也就是以哑示语的方式表示我们的祖先来自黄河流域、我们真正的文明历史是从那里开始 何振明先生的解释尽管闻所未闻,但是毕竟圆满解决了我对淡竹乡蝌蚪崖的疑惑。首先,蝌蚪崖上的蝌蚪状凸起是天然形成的;第二,蝌蚪崖上的长方形框是古人有意凿上去的,而且他们的用意来自于一个遥远且曲折得无法言说的历史,虽然直到今天,这个历史还只作为"暗流"潜藏在民间,但这个历史是真实的。

这时我想到了金庸小说《侠客行》里关于蝌蚪文的描述。小说中那些识文断字、武艺高强的武林高手们不就是执着于蝌蚪文的"字面"

意思而百思不得其解吗?石破天大字不识,却凭感觉和字形参透了蝌蚪文的秘密。这段公案和我们亲眼所见的"蝌蚪文"有着异曲同工之趣!

折叠编辑本段岣嵝碑
折叠简介
岣嵝碑(ɡǒu lǒu bēi )别名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原刻于湖南省境内南岳衡山岣嵝峰,故称"岣嵝碑",原迹曾消失千年。昆明﹑成都﹑绍兴及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字似缪篆,又似符箓。相传为夏禹所写,实为后世伪托。原迹曾消失千年。2007年7月上旬重新被发现,现已成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相传此碑为颂扬夏禹遗迹,亦被称为"禹碑"、"禹王碑"、"大禹功德碑"。关于岣嵝碑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罗含的《湘中记》、赵晔的《吴越春秋》;其后,郦道元《水经注》、徐灵期《南岳记》、王象之《舆地记胜》均有记述。

折叠奇碑身世
■ 奇碑身世:从何而来匿于何处

相传大禹治水,曾"功成刻石衡山",留下《岣嵝碑》的传说。该碑一说在湖南衡山祝融峰(也称岣嵝峰),一说是在衡山县的云密峰。唐代散文家韩愈曾为此碑赋诗,并为不知此碑踪迹深表惋惜。然韩愈此诗不见录于其著作。宋朝著名金石家欧阳修和赵明诚,曾遍搜天下著名碑刻汇编成文,文中同样也不见《岣嵝碑》的记载。

宋朝嘉定年间(约公元13世纪),此碑突被发现,其字有的笔画头大尾小,于是有人认为是古蝌蚪文;有的字笔画弯曲较多,有人据此断定为虫鸟文;还有断其字为大篆者。但无人破译出来。

明嘉靖年间,文人张素将《岣嵝碑》文拓片带回云南,送给谪戍云南的学者杨慎。经他研究译出了全部碑文。当时的学者沈镒、杨时乔、郎英等都破译了碑文。大意是大禹接受了部落联盟首领舜交给的治水任务,历经艰辛困苦,成功地将大水疏导入海,制服洪水,从此天下"衣制食备,万国其宁"。

此后,《岣嵝碑》名声大振,被摹刻于各地的名川大山中。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湖南长沙、西安碑林、河南汲县、湖北汉阳等地都有摹刻石碑。

《岣嵝碑》是不是夏禹时的刻石,历代争论不休。明代杨慎、杨时乔,清代李蕃、毛会建等,一面破译,一面摹刻,那是信其有。持不同意见的清代王昶在《金石萃编》中提出:"此碑自南宋始出,故欧(阳修)、赵(明诚)皆不录,后来考证家如杨慎…… 诸人深信不疑。余皆斥为伪物,今亦究无确证"。证明此碑为夏禹时的文字,没有证据。人们对杨慎抱有怀疑态度。史家认为杨慎治学之道是:好博务欲胜人,甚至依托杜撰。

从汉字发展过程看,夏代出现此文字是不可能的,伪造的可能性极大。

折叠重新发现
2007年7月上旬,湖南文物专家多次鉴定后初步认定,南岳衡山上发现的重约十余吨的巨石确属失踪千年的禹王碑母本。查找相关资料证实:这块巨石从所处位置、形状、大小及周边的环境与史料吻合,确属失踪千年的禹王碑母本。这块曾为南岳衡山的"镇山之宝"在尘封多年后终得以重见天日。

据史料记载,禹王碑是我国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9行,共77字。湖南长沙云麓峰上的禹王碑字体奇古,似蜷身蝌蚪,难以破译,著名历史学家、甲骨文专家郭沫若钻研3年仅只识得3字。传说碑文记述和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为一块功德碑,其实此碑是宋代时人们从衡山拓来的复制品。真正的禹王碑唐代还在衡山,韩愈、刘禹锡赋诗歌咏,曾被称为南岳的"镇山之宝"。但从宋朝以后,就谜一般地消失了。究竟禹王碑立于何时?又位居衡山何处?碑文上究竟记载着什么内容?"寻找消失的禹王碑"成了文史界、考古学界孜孜以求破解的百年难题,更成了千百万来衡山的游客津津乐道的课题。在文物保护界,禹王碑与黄帝陵、炎帝陵同为中华民族的三大瑰宝。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在衡山县福田铺乡云峰村七组发现一块巨石疑似禹王碑,该石重约10余吨,有一不规整两虬相交平面,向中微凹,面上有不规整的纹饰,明显可见人工凿痕。因缺乏发现,该巨石被一农户砌房时砌进了墙体。2007年,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组来南岳衡山寻访"禹王碑",加上南岳区文物管理处旷光辉老人多年的跟踪考察,才有了这次重大发现。此地位于祝融峰右侧,右有紫盖峰,左有云密峰,两峰之间有一陇,上有隐真寺、隐真坪,下有云峰寺(文革期间被毁)、禹王桥、禹溪。据有关史书记载,禹王碑在此地的说法属实。

禹王碑遗址现已成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对象。

折叠各地拓本
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何致游南岳时,临拓全文复刻于长沙岳麓山云麓峰。明代长沙太守潘镒于岳麓山找到此碑,传拓各地,自此岣嵝碑名闻于世;之后云南大理、四川北川、江苏南京栖霞山、河南禹州、陕西西安碑林、浙江绍兴、湖北武汉均有翻刻;明代学者杨慎、沈镒等都有释文。

●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张素(张碧泉)将《岣嵝碑》文拓片带回云南,之后刻于安宁县城东洛阳山上法华寺石壁,为摩崖石刻;

●浙江绍兴,存于绍兴禹庙岣嵝碑亭内,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绍兴知府张明道据岳麓书院拓本摹勒于此,为碑刻;

●四川明泉县九龙山禹庙碑亭内(1561年立),为碑刻;

●江苏南京,位于栖霞山天开岩侧,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二月(1609年)吏部左侍郎杨时乔刻于此,为摩崖石刻;

●明万历年间,刻于河南汲县;

●清康熙年间毛会建于西安府学及归德府署先后翻刻禹王碑。

折叠岳麓山禹王碑
位于湖南长沙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云麓峰左侧石壁,面东而立,属摩崖石刻,为南宋嘉定五年摹拓刻本。明朝嘉靖三十年(1551年)长沙太守张西铭兼有护碑亭,明崇宗三年(1630年)兵道石维岳重修亭台,增建石栏;清朝康熙年间,周召南、丁司孔重修。碑二侧增有明代刑部刘汝南"夸神禹碑歌"、清代欧阳正焕"大观"石刻;1935年周翰重修,并增刻"禹碑"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南省人民委员会定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具体内容
碑文共77字,9行,第一至八行每行9个字,最末一行5字。字形如蝌蚪,既不同于甲骨和钟鼎文,也不同于籀文蝌蚪。有人猜测可能是道家的一种符录,也有说是道士伪造。

由于其文字奇特,历代对其内容看法不一,古代多认为是记录大禹治水的内容,而一些学者则认为"岣嵝碑"并非禹碑。如曹锦炎认为岣嵝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他的父亲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而刘志一则认为岣嵝碑为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

折叠释文
杨慎释文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马贺山认为: [岣嵝碑]上的文字,看上去比甲骨文要成熟进步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大的反差呢,夏朝文字应该比商朝文字还原始还落后才对,其实这只是事物发展的一般情况,有时还存在着特殊情况,商氏族是生活在黄河下游的氏族,人数很少,没有文字没有文化,是一个很落后的氏族,以玄鸟{燕子}为图腾,与以龙为图腾的人口众多的有夏氏族不可同而语,夏民族已进入农耕和百工时代,与之相适应的文字文化文明,达到了高度发展,从黄帝仓颉造字始,到夏朝灭亡前,已经有一千三四百年,文字十分发达,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商人则不然,他们不喜欢文字,只擅长在马背上东奔西杀,从建国到迁都殷墟,商人的文字也没有造出来,不得不使用夏氏族的民间俗体字,而商朝的那些巫师,往甲骨上写字的人,刻字的人,我推测都是由夏人担任的.时代在发展,文字文化文明却停滞不前,这与后来的元朝的统治情况很相似.这正是着成夏朝官方文字比商朝民间俗体文字成熟进步的真正原因.

禹王碑释文

承帝冢然,翼辅雝卫。灾洚矢发,沮恒往行,三河飞涌。北过冀而奠,姒若忘鸟。宿岳麓庭,昶溢酉祈,水庐弗长,往求永定。华岳泰衡。崇楚事裒,劳余神禋,鬯曼吉徙。南渎衍昌。衣则食备,万邦皆宁,疆无漾漭。



禹王碑文到底所言为何?就算最为权威的考古专家和文化学者也难给出一篇精准的译文,但猜想和破译不难继续。从历史的层面上讨论,我们或许可以如此推断:较有公信力的历史考证是,大禹治水的地区大约在现在的河北东部、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之后数千年,作为我国古代伟人中最受人们崇敬的偶像,民间到处都保留着有关于大禹的遗迹和传闻:安徽怀远县境内有禹墟和禹王宫,陕西韩城县有禹门,湖北武汉龟山东端有禹功矶……这也就不难理解长沙岳麓山巅的禹王碑文可以排座"大禹治水说"之列。但是株洲学者刘志一从1990年起开始叫板这一"权威":禹王碑碑文是为楚庄王歌功颂德。

折叠释义
■释义的观点交锋:

据专家介绍,禹王碑虽历经千年,但至今尚无定论,如今能形成一家之言的说法有好几种,其中明代杨慎,当代学者曹锦炎、刘志一的释文较有代表性。

明代学者杨慎:大禹治水

杨慎为明代正德年间状元,博览群书,被推为当时天下第一。曾撰禹王碑释文:"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裒,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 杨慎的释文也多采用为现在禹王碑的释文。

株洲学者刘志一:歌颂楚庄王功勋

刘志一,原为株洲工学院文史专家,对古文字研究颇深。他破译的碑文内容是歌颂楚庄王灭庸国的历史过程与功勋,认为禹王碑应为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所立。

杭州学者曹锦炎:帝王颂词

曹锦炎,当代学者,认为禹王碑是战国时代越国太子朱句,代表其父越王不寿上南岳祭山的颂词。

[百姓声音]

长沙教师童文杰:大禹治水

童文杰,长沙退休教师,破译内容与明代杨慎的大同小异,均表明禹王碑碑文为"大禹治水"之说。

长沙老人周坤生:与道家所用文字有关(八旬老翁周坤生,喜爱读报。1946年前后意外发现报纸上魏寅写的《岳麓山禹碑考略》,并保存下来。文中列举了明代杨慎、沈镒的两种说法。但周翁个人认为道士曾用过与碑文笔画、字形类似的文字。建议破译碑文,可找道家帮助。)

南岳商人周祥云:赞美南岳美景(周祥云,来自南岳衡山,在长沙马王堆经商。从小在南岳衡山长大。小时候参与当地祭拜活动时,听当地老人说禹王碑碑文大意是写大禹治水经过南岳衡山,赞美南岳七十二峰绵延400公里美景。"我现在还能背诵出碑文流传下来的颂词。")

望城村民张仲海:为儒教古文字(张仲海,望城县星城镇村民。在农村从事儒教活动已有40多年,如今家里保存了许多版本有关儒教的古书,这些古书文字多种,也有过类似岳麓山禹王碑上的蝌蚪文。儒教古文字曾用过类似符号。)
上一篇:奇字 下一篇:女书

本页标题:蝌蚪文

本页地址:http://dullr.com/ziti/ziti/zitizhishi/302.html

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谢谢!本站部分文章转自网络整理,如有侵犯您的版权信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