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基本信息
书名
不用文字的书和信
作者
叶圣陶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目录
1原文
2作者简介
3课文赏读
折叠编辑本段原文
人类在创造文字之前,常常用一些奇妙的方法来帮助记忆。我国古代就有"结绳记事"的方法。发生了一件事儿,就在绳子上打一个结。各个结大小不同,形式也各有区别,表示那些事儿重要不重要,属于什么种类。往后看了这些绳结,就记起以前经历的许多事儿。 现在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没有文字,他们还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还有一些民族用贝壳代替绳结贝壳大小不一,颜色形状也有许多种,比绳结容易分辨。一条穿着好些贝壳的带子,在他们看来,就是一本书,"读"了这本"书",他们可以知道本民族的许多故事。 不但如此,在创造文字之前,有些民族已经有了通信的方法。跟记事用绳结或贝壳一个样,也用一些东西来表示意思。譬如这一族送给那一族一根枪或者一支箭,这就是一封宣战书。那一族收到了,就拿起武器来,准备战斗,决不会误会成别的意思。从前有一个民族送给相邻的民族一封信。这封信一共四样东西:一只死鸟,一只死老鼠,一只死青蛙,还有五只箭。这些东西包含着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们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像老鼠一样在地底下藏,像青蛙一样在湖面上跳跃吗?如果不能,休想跟我们打仗。什么时候你们的脚踏上我们的土地,我们就用乱箭来对付你们!"如果有一天,我们从邮递员手里收到一个包裹,解开一看,没有别的,只是死鸟死老鼠这些东西,我们惟有连声叫怪,猜想是哪一个淘气的朋友寄来开玩笑的。谁知道在古代,这样一包东西却是一封严厉的信。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1911年11月,改为现名叶圣陶。笔名有叶锦、圣陶、斯提、桂山、秉丞、郢生等。1911年中学毕业后,成为乡镇小学教师。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我国的第一个童话《稻草人》是他写的。1919年加入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开始发表小说、新诗、文学评论和话剧剧本。1921年与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共同举起"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旗帜。"五卅"运动,与胡愈之等人创办《公理日报》,进行反帝爱国宣传,后又主编中国济难会的《光明》半月刊。1923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辑。1930年任开明书店编辑。"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发起成立"文艺界反帝抗日大联盟"。1939年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6年后参加爱国民主运动,任中华全国文艺界协会总务部主任。1949年任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副署长兼编审局局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辑,教育部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民进第六届中央副主席、第七届中央主席、名誉主席,全国文联第一至四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二、三届理事、顾问,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是文学研究会在创作上最有成绩的作家,也是五四时期除鲁迅之外最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921年冬,叶圣陶开始尝试童话创作。《小白船》是他的第一篇童话,表达的是"爱"和"善"的理想主义。从1921年冬至1922年夏,他一共写了23篇童话,于1923年结集出版,书名便是其中一篇童话的篇名《稻草人》。
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1923年)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其他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5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等。在长期的编辑生涯中,先后主编或编辑过《诗》杂志、《文学周报》、《小说月报》、《中学生》、《中学生文艺》、《国文月刊》、《开明少年》、《笔阵》、《国文杂志》、《中国作家》等多种重要的文学、语文教育刊物和几十种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撰写过十多本语文教育方面的论著,为语文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经发现培养和举荐过一批青年作者,如巴金、丁玲、戴望舒等。1980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叶绍钧(叶圣陶原名)是新文学史上最早出现和最有成就的"教育小说家"。
暴露旧中国教育界黑暗的内幕,并透过教育界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整个旧社会,是叶绍钧 "教育小说"的基调。他以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同情,反映了下层知识分子贫穷悲苦的生活状况。与此同时,他对作为知识阶层一部分的教员,也有着严峻的解剖与审视。
叶绍钧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的特征。作家的冷隽、客观的风格色彩并不排斥他的内在热情和主观见解。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在叶绍钧小说风格的诸因素中最为突出。他带着一双透入的观世的眼,冷静的谛视着蜷伏在旧中国暗诹一角里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他的内心满蕴着悲悯之情,而在落笔之际却藏而不露、冷隽含蓄,意常见于言外,情不外露文中。
同情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在生活的碾盘重压下的知识者,作者看不惯他们的怯弱、空虚、玩忽职守、自私自利、不又要刺它一下,期望他们有所改变;但是他也深知他们的甘苦,造成他们这些不良表现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时他们自己也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此,他在嘲讽的同时又毫不含糊的把笔锋穿过这些人而指向其背后的黑暗现实制度,从而使他的批判现实主义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叶绍钧(叶圣陶原名)小说中的小知识分子形象大致有两种类型:
一是卑琐和庸俗型。其代表是《饭》中的吴先生和《潘先生在难中》的潘先生。
二是正直和理想型。其代表是《城中》的丁雨生、《抗争》中的郭先生,最典型的是《倪焕之》中的倪焕之。其中《倪焕之》被矛盾称为"扛鼎"之作。
结构多变、精于布局,讲究结尾饶有余味,是叶绍钧小说风格的又一方面。
叶绍钧(叶圣陶原名)对外国小说的借鉴了无痕迹,他的小说文字整饬、严谨、平实、纯正,既无欧化的成分,又没有半文半白的现象,十分讲究规范化。叶绍钧的文学语言没有五四作家常有的欧化气息,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严肃踏实的写作态度,使叶绍钧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汉语的规范、纯洁、健康作出了贡献。
折叠编辑本段课文赏读
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创造文字之前(没有文字),人们记事和通信的方法,表现出人类无穷的智慧。文章层次清晰,语言准确,体现了说明文的写作特点,有利于学生充分感受"不用文字的书和信"所折射出的人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