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字体知识 >

回鹘文

时间: 2021-04-04 14:46

回鹘文,是公元8至15世纪高昌回鹘人转用粟特文创制的一种文字,用以书写回鹘语。回鹘文为全音素文字,有18个子音字母及5个元音字母。字母在词头、词中、词末会有不同写法。回鹘文由上至下拼写成列,列与列由左至右排。成吉思汗鼓起后,曾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字母。
回鹘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回鹘文


•别名

畏兀儿文

 
•所在年代

公元8至15世纪


•用途

拼写自己的回鹘语


目录

1总述

2字母来源 

3回鹘文的影响

4回鹘文的消亡 


折叠修改本段总述



回鹘原称回纥,是我国维吾尔族、裕固族的先祖。回鹘最早可追述到汉朝时的丁零部落,在北魏时是铁勒六部的袁纥部,在隋代又称韦纥,唐代名回纥,至788年正式更名"回鹘",意为"回旋轻盈如鹘"。其于8世纪中叶在蒙古高原树立政权,与唐朝政府关系密切,骨力裴罗接受册封为怀仁可汗。后摩尼教有华夏传入,盛行漠北,被回鹘尊为国教。九世纪中叶,回鹘内争,加上灾疫不断,国势式微,在840年被黠戛斯所破,部分回鹘人退到西域的高昌一带树立新国家,史称高昌回鹘。高昌回鹘进入今新疆一带后,在汉人、焉耆人和龟兹人影响下,改游牧而农耕。其时突厥文已不再运用,高昌回鹘转用粟特文,并在粟特文基础上创制了适合于回鹘语的回鹘文。

回鹘文是全音素文字,是在吸收了突厥文和粟特文的字母(两者都源于阿拉米字母)之后创制的。自唐代至明代(8~15世纪)首要盛行于今吐鲁番盆地和中亚楚河流域。

这种文字的文献,近代发现于哈密、吐鲁番和甘肃区域。11世纪的《突厥语词典》、13世纪的《蒙鞑备录》都曾记述过这种文字。根据《九姓回鹘可汗碑》等文物揣度,回鹘文是在粟特文字母的基础上形成的。回鹘文从什么年代开始运用,尚无结论。10世纪后,今新疆南部维吾尔人虽已改用阿拉伯字母,但回鹘文并未完全停止运用。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抄的《金光亮经》回鹘文译著,证明这种文字一直到17世纪仍在运用。字母数目各个时期不尽相同,最少为18个,最多达23个。23个字母中有5个字母表明8个元音,18个字母表明22个子音。在前期文献中有的字母表明两个以上的音素,在后期文献中才在相应字母左方或右方加一个点或两个点予以差异。字母分词首、词中、词末等形式。有句读符号。在摩尼教文献中还在句读符号上加赤色圆圈。阶段用对称方形的四个点隔开。字体分印刷体和书写体,书写体又分楷书、草书两种。楷书一般用于宗教经典,草书用于一般文书。行款起先由右往左横写,后改为从左往右竖写,一般以一到两个点作为标点符号。

现存回鹘文文献甚多,包括宗教(释教、摩尼教、景教)经典、医学作品、文学作品、 公文、契约 、碑文等。明代《高昌馆杂字》传到欧洲后,德国人J.克拉普罗特(1783~1835)进行研究,于1820年出书《回鹘言语文字考》。1870年,匈牙利人H.万伯里(1832~1913)宣布《回鹘语文献与福乐才智》。19世纪末,俄国人 B.B.拉德洛夫(1837~1918)翻译并出书了《福乐才智》全文。跟着20世纪我国西北考古作业的鼓起,已出土很多文献,多存于欧洲。我国学者袁复礼(1893~1987)1930年在新疆发现的《回鹘文写本菩萨大唐三藏法师传》(残本),阅历史学家冯家升(1904~1970)收拾,于1951年影印出书。近年在新疆连续发现新的文献新疆哈密县出土的回鹘文《弥勒会晤记》。

折叠修改本段字母来源



学界相信回鹘文是来自五世纪的粟特文。早在突厥汗国年代 (A.D. 552-299),粟特文已经被介绍入突厥人的世界。在蒙古国 (外蒙古) 杭爱省的 Chanuj 河流域布古特 (Bugut) 之地发现一块纪功碑。这块布古特碑一面为婆罗米文、三面为粟特文。尽管此碑是纯粹的粟突文字言语,却是史上所见为时最早的突厥人的碑文。天山以北、取代西突厥汗国的突骑施汗国(Turgis)发行了一种华夏模式的方孔圆钱,其上有粟特文铭文,学界称为突骑施钱。不过,突厥汗国年代首要运用鲁尼文(突厥鲁尼文,Runic script)。到了回鹘汗国年代(744-840),回鹘汗国很多重用粟特族商人作为生意伙伴,这以后又皈依摩尼教,粟特人的势力大增。如九姓回鹘可汗碑等多块可汗纪功碑皆有运用粟特文;不过,回鹘汗国依然首要运用突厥鲁尼文。

折叠修改本段回鹘文的影响



回鹘文取代了突厥鲁尼文的位置,被其时的突厥诸民族视为突厥人的文字。在和田、喀什一带出土了喀拉汗王朝前期的契约文书,尽管日期采用了阿拉伯历法,但文字完全是回鹘文突厥语。完全伊斯兰化的喀拉汗王朝后期,即便采用了阿拉伯字母拼写突厥语,于西元1077年用阿拉伯字母突厥语所写成的《突厥语大词典》依然在书中介绍了回鹘文字母,称之为突厥人的文字。

历史中好几个民族文字由是回鹘文为基础创文的。到成吉思汗鼓起后,指令原乃蛮掌印官塔塔统阿以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成为回鹘式蒙古文。而满文则借自回鹘式蒙古文字母。尤其是在东亚大陆,回鹘文时常伴跟着回鹘释教而呈现。元朝蒙古人信仰释教,回鹘释教就在元朝境内屡次以回鹘释教经文而呈现。

维吾尔人全民族运用维吾尔语,该言语归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曾先后运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逐步运用阿拉伯字母的维吾尔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前创制以拉丁字母拼写的新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又康复运用阿拉伯字母拼写的维吾尔文。

13世纪至16世纪末期的蒙古字为回鹘体蒙古文,是回鹘文为基础的蒙古文。1204年蒙古灭乃蛮部,俘虏乃蛮国师,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因他深通回鹘文字,铁木真(成吉思汗)遂指令他发明蒙古文字。前期的蒙古文字与回鹘文十分相像,正字法中的部分准则也直接来自回鹘文,故学术界也常称之为"回鹘式蒙文"。16-17世纪这种文字通过变革,形成近代蒙古文,即今天通行的传统蒙文(胡都木蒙文)直接前身。

传统蒙古文字运用蒙古文字母书写,属拼音文字类型,脱胎自粟特-回鹘字母体系,初创于成吉思汗年代。我国的蒙古族运用的蒙古文有29个字母,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蒙古文字母表明元音的5个,表明子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传统蒙文文献丰厚。现存最早的回鹘体蒙古文,见于约刻于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的也松格碑。

据满洲实录,1599年努尔哈赤命额尔德尼和噶盖两人将蒙古文字借来创制满文。尽管两位顾问有对立。

努尔哈赤依然持续把蒙古文改为无圈点满文,这种新文字通行其时的建州,为后金国的树立及满族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后来达海更增补了十二个字头,并于老满文字母旁边加以圈点,使满文更加完善,这种新文字被称为"新满文",并通行于后金。

本来粟特文及其祖先的阿拉米字母都是由右至左横写、行数从上至下。但是,回鹘文却转了逆时针90度,变成从上到下写直书、行数从左至右。这以后的蒙古文、满文皆跟随回鹘文的书写方向。无法知道为何呈现这种改动。但学者们估测这是遭到直书的汉文影响。

折叠修改本段回鹘文的消亡



由于拿手互易商货的维吾尔人知晓诸族言语,被元朝及四大汗国采用为书记官员,回鹘语在四大汗国变成仅次于蒙古语的官方言语。到了帖木儿鼓起,回鹘文被上升为官方言语,很多伊斯兰化年代用阿拉伯字母突厥语写成的作品被改为用回鹘文字母书写。但是,跟着帖木儿汗国式微,回鹘文在中亚渐渐式微。

吐鲁番、哈密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的维吾尔人持续运用回鹘文,持续信仰回鹘释教。到15世纪时,回鹘人就开始运用阿拉伯字母拼写自己的言语。16世纪,察合台汗国吞并了明朝维护的哈密卫,吐鲁番及哈密的释教被消除,只残存河西走廊一带裕固族先民依然信仰回鹘释教、运用回鹘文。

现存最终见到的回鹘文记载是1910年沙俄学者马洛夫(S. E. Malov)在甘肃酒泉文殊沟发现的一本回鹘文《金光亮最胜王经》(金光亮经)写本,共397页。此写本的跋文写着"大清康熙二十六年 ..."(Dai Ching Kang-si yigirmi altinc yil ...),即公元1687年。

新疆巴州区域的蒙古族(外蒙语受俄语的影响,很多运用俄语外来词汇,并已经字母化,即斯拉夫蒙文)仍在运用回鹘文。

上一篇:谚文 下一篇:阿拉伯数学

本页标题:回鹘文

本页地址:http://dullr.com/ziti/ziti/zitizhishi/344.html

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谢谢!本站部分文章转自网络整理,如有侵犯您的版权信息,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