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方块字
性质
汉字
特点
中国几千年来汉字书写规范
目的
把字写得整齐美观
目录
1介绍
2方块字挑战
3方块字
折叠编辑本段介绍
汉字从形成到现在,至少已有四千五百年了。三千多年前产生的甲骨文,已经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从甲骨文起,在以后的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汉字形体又经历了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或称大篆)、小篆、隶书,直到楷书、行书、草书等演变过程,由繁到简,符号性越来越强。
汉字虽然古老,生命力却很强,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我国有12亿汉族人和近千万回族人使用汉字,新加坡等国的人民也使用汉字。
汉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一是象形,例如"山、田、井、火、羊"等,字的形体与字所指事物的形象相像;二是指事,如"末、本、刃"等,字义也与字形密切相关;三是会意,如"休、歪、炎、森"等,字义和字的各个部分组成有关;四是形声,如"洞、桐、铜、筒"等,字表示语音的声旁相同或相近,字义与形旁相关。汉字不直接表示读音,但能准确明了地表达意思。
汉字又是世界上为数极少的可作为艺术品的文字。书写汉字是一门独特的艺术,也是学习中国画所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
折叠编辑本段方块字挑战
但是这一结论面临新的挑战。河南南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两位学者经过研究发现,汉字不是方块字,而是"外圆内方"字,并发现这种"外圆内方"与数字上的面积黄金分割惊人地吻合。日前,由他们根据方圆理论发明的方圆(椭圆)格字贴,已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专利"。
获得这项发明专利的南阳师专副研究员韩连武、助理研究员符君健认为,汉字书体的演化经过了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这几个大的阶段,两位学者对每一阶段书体的共同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汉字是分内外两层的,内层笔画稠密,而外层笔画稀疏,形体外形轮廓是不规则多边形(极少数是方形),控制不规则多边形的最佳方法是"圆"(或椭圆),把每一个汉字的外层笔画端点或折角连接起来,不难看出来这一特征。如果把某一书体的很多字叠加在一起,其结果就是:篆书外层是竖椭圆,内层是竖长方形;隶书外层是横椭圆,内层是横长方形;楷书、行书外层是正方圆,内层是正方形。足见在汉字演化的各个阶段中汉字本身并不是方形的。
折叠编辑本段方块字
方块字
夏丏尊 叶圣陶
星期三下午接连是两堂国文课,王先生讲解选文采取学生自动的方式,自己只处于指导的地位。先叫一个学生朗读一节,再令别一个学生解释。一节一节地读去讲去,遇有可以发挥的地方,他随时提出问题,叫学生们自由回答,或指名叫某一个学生回答,最后又自己加以补充。课堂的空气非常活泼紧张。
乐华与大文坐在最后的一排,他们已把《秋夜》与《登泰山记》好好地预习过了,什么都回答得出,因为怕过于在人前夸耀自己,只是默默地坐在那里静听同学们的讲读和先生的补充,遇到全课堂无人能回答时,才起来说话。在这两堂课中,乐华与大文各得到两三次开口的机会,王先生都赞许说"讲得不错",全堂的同学时时把眼光注射到他们身上。
在乐华与大文看来,同学们的讲解有的似是而非,有的简直错误得可笑。最可注意的是王先生的补充了,乐华把王先生所补充的话择要记录在笔记册上。他所记的如下。
重复法--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拟人法--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
--鬼闪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蓝,不安了,仿佛想离去人间,避开枣树,只将月亮剩下……
--苍山负雪。 半山居雾若带然。
《秋夜》--写景。状物。想象分子多。文字奇崛。
《登泰山记》--写景。记行。朴实的记载。文字简洁。
大文也有所记,两人彼此交换了看,把重要的互相补充,彼此所记的条就多了。
王先生教授时,很注意于文言与白话的比较,他说:
"诸君第一次读文言文,一定会感到许多困难。但是不要怕,普通的文言文并不难。文言和白话的区别只有两点,一是用字的多少,一是关系词的不同。例如,《登泰山记》是文言,开端的'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如果用白话来说,就是'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着',白话的字数比文言多了几个。在文言中,一个'阳'字可作'南面'解,'西流'二字可作'向西流着'解,在白话文中却不行。又如'之'字,在白话文用'的',这是关系词的不同。诸君初学文言,须就这两点上好好注意。"
随后王先生就从《登泰山记》中摘出句子来,自己用白话翻译几句给学生听,再一一叫学生翻译。在这时,乐华知道了许多文言文白话用字上的区别,知道"者"就是"的","皆"就是"都","其"就是"他的","也"就是"是","若"就是"像",等等。
一篇《登泰山记》由全体学生用白话一句句翻译过以后,王先生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来:
"《登泰山记》中说,'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烛'字是什么意思?"
"这是蜡烛的'烛'。"一个学生起来说。
"蜡烛?"王先生摇着头。"谁能改用别的话来解释?"
"方才听先生讲过,'烛'是'照'的意义。"另一个说。
"是的,我曾这样说,'烛'字作'照'的意义解。但是为什么作这样解释呢?有人能说吗?"
全课堂的眼光都集注于乐华和大文两人。大文用臂弯推动乐华,意思是叫他回答。
"因为烛会发光,所以可作'照'字解--这是爸爸教我的。"同学们太注意乐华了,使他很不好意思,他便把责任推到自己的父亲身上去。
"对了,'烛'字本来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了。诸君在高小里已经知道词的分类,你们入学试验的时候,我曾出过关于文法的题目,大家都还答得不错,词的种类和性质,想来大家已明白了。谁来说一遍看!"
"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介词,助词,还有感叹词。"一个学生很熟地背出文法上品词的名称来。
"不错,有这许多词。"王先生随便在黑板上写一个"梦"字,问道:"'梦'字是什么词?"
"是名词。"一个学生回答。
王先生又把《秋夜》里的"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几句话写在黑板上,问道:
"不错,做梦的'梦'字是名词。下面梦见的'梦'字是不是名词呢?"
"不是,不是。"许多学生回答。可是没有人能说出那些"梦"字的性质来。
"那些'梦'字和'见'字联结,成为动词了,"王先生说,"还有我们称一个人睡着了说话叫'说梦话',这'说梦话'的'梦'是什么词呢?"
"是形容词。"大文回答。
先生又在黑板的另一角上写了一个"居"字,问:"这是什么词?"
"普通属动词。"一个学生回答。
"那么《登泰山记》中'半山居雾若带然'的'居'字呢?是不是动词?"先生问。
"刚才先生说,居雾是'停着的雾'的意思,那么这'居'字对于'雾'字是形容词了。"坐在大文前面的一个学生回答。那个学生叫朱志青,是和乐华、大文同一自修室的,乐华、大文在同级中最先认识的就是他。
"不错,是形容词。"王先生说到这里,下课钟响了,杂乱的脚步声从左右课堂里发出,先生用手示意,一边说道:"且慢走,还有几句很要紧的话--我国文字是方方的一个个的,你们小时候不是认过方块字吗?我国文字没有语尾的变化,真是方块字。什么字什么性质,没有一定,因所处的地位而不同。像方才所举的几个字,都是因了地位面性质变易的。这情形在读文字的时候,要随时留意,尤其是文言文。因为文言文用字比白话文简约,一个字弄不明白,解释就会发生错误的。"
运动场上虽已到处是快活的人声,王先生的课堂里却还没有鞋子在地板上拖动的声音,直到王先生向学生点头下讲台为止。
乐华对于王先生所说的"方块字"三个字很感到趣味,他不但记起了幼时母亲写给他的红色的小纸片,还得到种种文字上的丰富的暗示。与大文回去的时候,走过一家茶店门口,见招牌上写着"天乐居"三个大字,署名的地方是"知足居士书",又见茶店隔壁的一户人家的墙门头顶有"居之安"三个字凿在砖上,就指着向大文说:
"方才王先生说过'居'字,恰好这里就有三个'居'字呢。让我们来辨别辨别看。"
"天乐居的'居'是名司,居士的'居'是形容词,居之安的'居'是动词啰。"大文说得毫无错误。
"想不到一个字有这许多的变化。我们在高小时只知道名词动词等的名目,现在又进了一步了。"
两人一边走,一边注意路上所见到的字,不论招牌,里巷名称,以及广告,标语,无一不留心到,你问我答,直到中途分别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