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大字
别名
毛笔字
注音
dà/dài/tài zì
释义
"写毛笔字"称为"写大字"
目录
1词语概念
2毛笔使用
3相关作品
折叠编辑本段词语概念
折叠基本信息
词目:大字
注音:dà/dài/tài zì
释义:一般将"写毛笔字"称为"写大字",胡彦斌的《笔墨登场》便是根据毛笔字来写的歌词。
折叠引证解释
形体较大的字。一般指径寸以上之字。
晋卫恒《四体书势》:" 鹄 (梁鹄)宜为大字,邯郸淳宜为小字。"《宋书·刘穆之传》:"但纵笔为大字,一字径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榜书》:"数寸大字,莫如郑道昭《太基仙坛》及《观海岛诗》。"
折叠编辑本段毛笔使用
一般的大字用什么笔,一个看写什么书体,行书、尤其是草书,用兼毫、狼毫就适合;而楷书还是羊毫的白
沙孟海大字
沙孟海大字
云好。另一个看书家习惯。有的喜欢笔毛柔软一些,有的喜欢坚挺一些,不能一概而论。
至于写榜书,则羊毫就软的用不上劲了,尤其是方米以上的大字,往往用马尾之类的鬃毛。
折叠柔毫
是选取弹性较弱、硬度较小而显得柔软的动物毛为原料制作的。如用羊毛制作而成的"羊毫",用鸡毛制作而成
蒙汉良大字
蒙汉良大字
的"鸡毫"。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羊毫。它的特点是毫端柔软,容易摄墨,笔毫便于展开。柔毫中,最大的叫"楂笔"(又称抓笔),其次为"斗笔"、"提笔"、"联笔"及"屏笔",再次为一般常用的各类楷书字笔。
折叠硬毫
是用一种弹性较强、硬度较大的动物毛如山兔毛或黄鼠狼毛、山马毛等制作而成的。因其毛之不同而名称有异,紫色兔毛制成的称为"紫毫",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称"狼毫",鼠须制成的称"鼠毫"等。硬毫的特点是锐利坚挺,富于弹性,笔画锋芒易为显露。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特作《紫毫笔》诗:"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饮泉生紫毫;宣城工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择一毫。"
折叠兼毫
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弹性不同的动物毛,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的。它是一种介乎柔毫和硬毫之间的中性笔,其特点是软硬适中,刚柔相济。如,以三成兔毫和七成羊毫配制而成的"三紫七羊毫",其它如"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二紫八羊"等,还有"狼羊毫"、"紫狼毫"、"鸡狼毫"各种兼毫,偏硬或偏柔,各因其材,各成其笔,而书写者各有所好,各得其宜。
折叠其他
用动物毛制做成的笔,还有鹿毫、麝毫、虎毫、以及鸭毛、鹅毛等,这些笔由于选料极精,造价较贵。其中有些笔管系用象牙、青玉、犀角、紫檀、琉璃等珍贵材料制成、配以非常考究的装潢和精美的字画雕绘,这些稀有之属,已不切合实用,而只能作为工艺品以供陈列欣赏了。
诸毫中,按其笔型大小和用途来区分,则大致可分为大毫笔、中毫笔、小毫笔(或称大楷笔、中楷笔、小楷笔)。写小字用笔如小楷狼毫、小楷羊毫、七紫三羊、五紫五羊、小白云等;写中字用笔如中楷狼毫、中楷羊毫、中白云等;写大字用笔如大楷羊毫、紫狼毫大楷、大白云等。写大草、狂草则用鸡毫;写屏条则用长毫屏笔;题写匾额则用猪鬃做成的提笔;书写特大号字的称为"斗笔"。如果按笔的毫锋长短,则一般分为"长锋"、"中锋"、"短锋"。
折叠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折叠《大字阴符经》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大字墨迹,传为褚遂良书。纸本,楷书96行,共461字。
传为褚遂良所书的《大字阴符经》尚有小楷和行书两种刻本流传于世,字迹皆很小,难窥庐山面目。此帖大盈寸,末题:"起居郎臣褚遂良奉敕书"。很有可能是唐代学褚书的伪作。即便如此,《大字阴符经》也不失为书法精品。此帖不但具备了褚体楷书的特点,还与"唐人写经"极其相似,行笔起落多参以写经笔法,写得自然古朴。元杨无咎云:"草书之法千变万化,妙理无穷。今于褚中令楷书见之,或评之云,笔力雄瞻,气势古淡,皆言中其一。"
折叠《瘗鹤铭》
《瘗鹤铭》发现以后,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如黄庭坚认其为"大字之祖",作诗说:"大字无过《瘗鹤铭》。"《东洲草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 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术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瘗鹤铭》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坐标意义,被誉为"大字之祖",其艺术影响力绵长悠久、远及海外。素称"书法之山"的镇江焦山,历代书法家的碑刻甚多,其中不少是珍品,最著者为宝墨轩碑林中被誉为"碑中之王"的《瘗鹤铭》 ,署名为"华阳真逸撰,上皇山樵正书。"这里一篇哀悼家鹤的纪念文章,内容虽不足道,而其书法艺术诚然可贵。
《瘗鹤铭》被誉为"大字之祖"。《瘗鹤铭》原刻于镇江焦山西侧临 陆游踏雪观瘗鹤铭摩崖--摩崖石刻江崖
大字之祖《瘗鹤铭》
大字之祖《瘗鹤铭》
壁之上,大约在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破裂残损。自宋代《瘗鹤铭》残石被发现以来,历代书法家均给予其高度评价,对它的时代、作者、思想艺术性等方面的研究、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且至今未有定论,成为千古之谜。清代康熙52年,闲居镇江的苏州知府陈鹏年曾募工打捞出5方《瘗鹤铭》残石,共93字。经历代专家考证,《瘗鹤铭》原文应在160字左右,尚有很多缺失。自此,《瘗鹤铭》残石的打捞成为萦绕在学术界的一种"情结"。1997年,镇江博物馆和焦山碑刻博物馆联合对"瘗鹤铭"残石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考古、打捞,发现了"欠"和"无"二字,但仍残缺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