籀文
籀文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字,《说文解字》收录的籀文,可称为"《说文》籀文"。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籀文
拼音
zhòuwén
又称
大篆
起源
西周晚年
目录
1历史
2最早籀文
3简介
4石鼓文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
籀文又叫做大篆。《说文解字》保存了220多个籀文。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这些文字"左右均一,稍涉繁复,象形象事之意少,规旋矩折之意多"。
籀文的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又收两类异体字,一类称古文,一类称籀文,指《史籀篇》中与小篆不同的字。 传世《石鼓文》、《诅楚文》皆战国中期秦的作品。两者皆属大篆,其中绝大部分和小篆相同,也有不少《说文》列举的籀文。《史籀篇》取多少字已不可知,许慎 所见9篇,举出了220个不同的字。
吴昌硕临石鼓文
吴昌硕临石鼓文
折叠编辑本段最早籀文
隋唐之际,在天兴县(今陕西省凤翔县)发现了十个石碣,样子像高脚馒头,又有些像鼓,就起名为"石鼓"。每个石鼓上都刻着一首六七十字的四言诗。据专家考证,这些石鼓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年的东西,这些诗是歌颂秦王的;石鼓文是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 北宋时发现了三块刻字石头,文字内容是秦王诅咒楚王,后人称上面的文字是"诅楚文"。
折叠编辑本段简介
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籀文是周朝晚期使用的文字,为显示国威,于是将原本的钟鼎文的文字,繁化而成为籀文,详见《史籀篇》。亦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周朝晚期史籀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周宣王打猎时所刻,推测和《史籀篇》中文字相似,是目前可见,最接近籀文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