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钱的单位贯是多少_ 员工请假单位扣保险钱对
贯出自哪个朝代?古代的一贯相当于多少钱?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经常看点古代小说的人,对于书中常说“贯”应该是有印象的。“贯”,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计算铜钱的单位。
也就是用绳子将一千枚铜钱穿起来。当时,一枚铜钱也叫一文。唐宋以后,在“贯”以外,又常用“缗”,一缗等于一贯。到了宋朝时,朝廷规定一贯是七百七十文。清朝时,一贯也被称之为“一吊”。汉朝时期,一斤黄金称之为“一金”,相当于一万个铜钱。两晋时期,一两黄金等于六千到一万个铜钱。元朝时,一两黄金等于十五或者二十贯,也就是一万五千到两万个铜钱。而明朝时一两黄金差不多等于四贯。而银质钱,金元明清各个朝代都以“两”为单位。元代一两白银大约合两贯铜钱。明清时,一两白银合一贯铜钱,十两银子约合一两黄金。
“钱”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别称。譬如“孔方兄”、“阿堵物”等。据说“孔方兄”的来源是因为古代铜钱中间有方孔,故而称之为“孔方兄”,或者“孔兄”。《晋书·鲁褒传》引鲁褒曾经写过一篇《钱神论》,其中有:“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而“阿堵物”的说法来自《世说新语·规箴》。西晋著名清谈家王夷甫,“雅尚玄远”,非常讨厌妻子贪恋钱财,王夷甫对钱的厌恶不仅表现在行动上,而且连口中都不说钱字。妻子故意想试验他,便命令奴婢晚上将钱缠绕在他的床上,让他无法下床。王夷甫早上醒来,见到满床都是钱,嘴里到底没说钱字,命令奴婢道:快快将这些“阿堵物”拿开。从此,后世文人便将钱又称之为“阿堵物”。
自古文人囊中羞涩,对于钱爱之深切,可又得之甚难,调侃取笑甚而鄙薄一下钱,给穷极无聊的生活增添一丝情趣也算是一种活法,本来无可厚非。不过就像王夷甫这类的连钱字都不说,也是非常少见。只不过,他如此厌恶金钱,暂不说他的日常饮食需要钱来支持,单单那些服侍他的奴婢想来也不是为了“仰慕崇高风格”主动前来,义务服务,一定会盘算薪水待遇,所以,王夷甫对于金钱的抨击,多少显得就有点矫情。
不管古代文人如何去定义金钱,但是金钱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属于文明古国,货币的产生也早。中国最早的钱大多使用贝壳。这一点我们从现在使用的汉字的结构就可以看出来。凡是与钱有关的字,大部分都有“贝”的偏旁部首。这也从一个方面看出来,中国文字产生时,贝壳作为金钱进行交易,已经非常的普遍了。不仅中国早期使用贝壳作为货币,而且世界其他较早进入文明的社会也使用贝壳。有人说因为贝壳在当时属于难得之物,故而较为珍贵,所以选择贝壳作为货币。这固然有些道理,但是当时难得之物绝非贝壳一种,何以只选择它作为交易的资格?应该还有其他因素才促使人们选择贝壳作为货币。有人说贝壳在上古时期不仅表示珍贵,更多的时候表示一种象征意义,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的历史。譬如国外就有将贝壳陪葬,以求灵魂获得新生的说法。
按照中国传说,轩辕黄帝的大臣柏陵已经创造出如刀形状的钱。这固然有夸大成分,不过,夏朝时期,中国已经有了龟贝银玉铜等当钱用,应该是可能的。最早的中国古钱大多铸造成耕器形状。到了西周初年,周太公开始把钱做成外圆内方,重量等于一铢。这种象征天圆地方的外形,构成了中国人当时的宇宙观。到了东周景王,觉得当时钱太轻,于是改革铸造大钱,直径扩大到一寸二分,重量为十二铢,并且铸上“宝货”二字。到了汉朝的五铢钱发行以来,历代都保持这个重量。唐代开始实行币制改革,发行开元通宝,这开元钱的重量就是以五铢钱为标准。并且在斤两以下,不再计算“铢、絫”,而改用十进位,将钱称为“分、厘”,一钱就是指铜钱一文的重量,十枚开元钱就等于一两。唐朝以后的铜钱,基本上都维持着每文一钱的重量。唐朝武德四年的开元通宝和光绪十五年的光绪通宝,重量几乎相等。千年之间没有变动,如果上推至西汉五铢钱,那么两千年没有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