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成人之美_ 手机版午夜美剧成人篇
摘 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君子人格是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而孔子的君子观又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础与核心。现代中国要想建立自己成型、有序的道德伦理,必须在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中寻找自身的人文精神,这其中,君子人格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主要从君子的概念,君子的做人标准,君子的修养途径三个方面来阐述孔子的“君子”思想。
关键词:儒家;人格;君子;小人;内修;工夫;仁义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12-0037-002
一、君子的概念
君子称号常见于孔子以前的文献《尚书》、《诗经》,其最初的涵义是指大夫以上的当权贵族。 在古代,君不仅指国君,卿、大夫都可称君;子,是对男子的尊称。君子,就是“官长”,“官大人”的意思。这些人,地位高贵,饰容不凡,有文化。称他们为君子,往往包含着对其身份、教养和服饰仪表的赞美。
但是,孔子把这个只是身份、地位含义的称谓一变而为儒家道德人格的一种理想,他提出了“君子儒”的概念。他对门人子夏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儒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谓,朱熹说:“儒,学者之称。”但在孔子看来,儒(学者)是一个人外在的身份,而君子则是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按照儒家的习惯,应该说是内修的工夫。孔子论君子,多指居家处国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高尚道德的人。这种人实际上是孔子的“仁”在践行过程中的载体,是“仁”的人格化。
二、君子的做人标准
1.内与外的统一
我们把孔子对于君子所有的言语、界定、描述总结在一起,会发现做一个君子首先一个标准是那些内心完满富足,先自我完善了修养,而后才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人。也就是说,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和内心。
《论语》说道:“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里所谓的“道”,完全可以理解为内修的工夫。仁、智、勇这三者,是君子必须做到的事。什么叫做“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每天行于世间百态之中,真正要做到内心的坦然,要做到一种仁义的大胸怀,让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忧伤、忧思、忧恐。这一切来自于什么呢?来自于你内心的仁厚,由于你宽和,所以你可以忽略了很多细节不计较,由于你心怀大志所以你可以不纠缠于这个世界给你小的得失;第二点就是要做到“智者不惑”,当世界面临众多的抉择,当这个繁荣时代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迷惑时,我们不能去左右外在的世界,但我们能够让自己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这就是让自己成为一个智者;第三点就是“勇者不惧”,这个世界上有了太多的畏惧,如果你自己的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就会升腾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那么你自然就不再畏惧。所以孔子说,我认为一个真君子就是要做到内心的“仁、智、勇”,所以就少了世界上很多的“忧、惑、惧”。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说真正尊崇学问的人,远古的遗风是学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君子做学问是为了完成一个自我角色的建立和提升。那种“为人之学”是把学的一点知识当工具,比如说去写文章、评职称,作为一种技能谋一份职业,以此来取悦他人,为自己谋得一份福利,这就是被孔子所说的那种“为人之学”。所以孔子曾跟他的学生说:“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何谓君子学,就是让我们更超乎功利一点,让我们所学的一切,更多的不要想着实用,而要想着修养。
“君子求诸己”的内向行为是为了完善,提高主体适应和改造外部环境的能力,内必然转化为外。因此,具有内向型品格的孔子哲学和君子人格,又是富于外向追求的。在孔子那里,对外部世界的追求表现为经世致用,治国安民。他赋予君子的也正是这种品行。他说:“君子学道则爱人。”以爱人为怀的体仁君子,就是要匡世济民,以天下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