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通国(欧立通疏通剂)
李彦宏
欧通国
经营危机
中国企业家遭遇前所未有挑战
无论是王石、李彦宏还是牛根生,他们遭遇的公众危机其实和世界金融风暴并无多大关系。但2008年明星企业家遭遇困境主要还是因为金融危机。
欧通国在中国明星企业家中是异类。王石、李彦宏和牛根生都已创业成功,他们创办的企业已是各自领域的领头羊,并是中外资本市场的明星股。但欧通国的ITAT在服装业中并无多少根基,也没有公开上市,严格地说,ITAT还只是一个创业企业。
但在2007年到2008年初,欧通国的媒体地曝光率并不亚于李彦宏和牛根生们。欧通国首创的ITAT模式被媒体广泛报道,并认为这种模式将使ITAT成为服装业的国美或苏宁。
ITAT的商业模式是:“服装生产商+ITAT集团+商业地产商”的铁三角联盟和利益共同体。由服装生产厂商(供应商)负责供货;商业地产商(物业)负责物业场所的服务;而ITAT只负责门店的装修及经营管理,并且拥有收银控制权和人员管理权。
这种轻资产模式对投资人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可以做到“零货款、零场租、零库存”,即ITAT向上游的供应商进行代销,而不用提前支付货款;实行浮动场租,根据每月的销售额,按比例跟每个商场结算,而非事先签订租赁合同;由供应商承担库存压力和物流配送费用,不承担库存风险。
据欧通国向媒体介绍的数据,ITAT获得了投资人几轮融资,原始投资的几家企业投入了12亿港元,摩根斯坦利、英联资本等PE则投入了近亿美元。
正因为在未上市前就已获得巨额融资。2007年,欧通国以100亿元的身价,在胡润中国百富榜中,位居第65位;在2007胡润零售富豪榜中,位居第3,仅次于苏宁、国美的张近东和黄光裕。
但到了2008年初,原本极为风光的欧通国接连遭遇许多危机。先是2008年3月在香港联交所上市聆讯被否,10亿美元的融资计划泡汤。紧接着,ITAT又被曝出连锁店倒闭潮、裁员、销售产品质量低下、销售数据造假等负面新闻。
毫无疑问,2008年底,欧通国和ITAT已进入极为关键的时刻。欧通国需要在短时间内力挽狂澜,证明外界的种种质疑是错的。尽管ITAT的未来还存在变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事实证明ITAT的商业模式并没有欧通国说的那么有吸引力,欧通国的个人诚信也已被许多人怀疑。
除了ITAT外,李亮的PPG遭遇的信任危机似乎更为严重,甚至李亮本人被媒体曝出“携款逃跑”,尽管李亮之后几次澄清,称自己是在美国开拓新业务,并暗示许多负面新闻可能和竞争对手有关。但公众舆论的质疑很难驳斥:在公司高管不断离职、销售收入不断下滑、信任危机愈演愈烈之时,为何李亮不能回国一趟,把许多事情向公众讲讲清楚呢?是出不起机票钱还是不能耽误一到两天时间?
除了企业经营出现实质问题或出现公众危机外,许多明星企业家还因为金融衍生品和对赌协议而陷入困境,如中信泰富的荣智健、恒大地产的许嘉印、碧桂园的杨国强等等。
中国企业家
为何如此脆弱?
仅仅就在1年前的2007年,这些企业家还是那么地光鲜夺人。王石还在征服一座座高山,宏迷们把李彦宏称为“中国互联网的白马王子”,PPG号称日销售量已超越衬衫龙头雅戈尔,黄光裕还在快速扩张,想并购更多的家电销售企业……
短短1年时间,就已物是人非,为什么中国企业家如此脆弱?
金融危机是重要变量。如果没有金融危机,欧通国ITAT和李亮的PPG可能可以获得更多的融资,拿下更多的销售额;澳元也不会快速贬值,荣智健就不会陷入金融衍生品的困境;房地产市场可能还是继续火爆,地产商们可能是对赌协议中的胜方……
中国企业家还是很年轻的阶层,浮躁与幼稚在所难免。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家阶层已有300年历史,而中国30年前还没有民营企业。尽管中国企业家进取心和勤奋早已为世人公认。但企业家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和西方一流商业人才还有很大差距。有些企业尽管签下了套期保值的合约协议,但对合约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估计不足,有的企业家甚至连合约的内容都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