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编钟_ 编钟演奏的东方红

时间: 2022-08-12 00:00

曾侯乙编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重大发现,在人类文化史、音乐史、科技史等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展现了人类智慧在 “轴心时代”所创造的高度

几十年来,观看过曾侯乙编钟、欣赏过编钟乐舞的各国政要众多,面对这一世界奇观,他们无不热情赞叹。编钟成为增进中外友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的“特使”

曾侯乙编钟错金铭文。

曾侯乙编钟原件全景。

2018年4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进行非正式会晤,并共同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

被称为湖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的曾侯乙编钟见证了两个伟大国家的携手。

1978年5月,深埋于地下2400余年的曾侯乙编钟在湖北随州擂鼓墩重见天日,震惊中外。因为有了1978年的“巧遇”,便注定与中国改革开放“同行”。

出土40年间,作为来自“孔子时期的声音”,曾侯乙编钟以其恢宏气势、浑厚音色,不仅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事件,也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成为文化传播的符号和对外交流的桥梁。

“音乐奇迹”与“世界记忆”

“公元前五世纪,是一个精彩的世纪。人类的自我意识出现了理性的觉醒,人们逐渐转变从‘神’到‘人’的认识,也渐渐地从对艺术的憧憬,转为对于技术的追求。”

2018年4月26日晚,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一场题为《公元前五世纪的辉煌——曾侯乙编钟的科技与文化》的学术讲座,吸引了来自这所理工学校大批师生的浓厚兴趣。

主讲人冯光生说,那是一个群贤毕聚、群星丽天的时代:世界上,释迦牟尼、毕达哥拉斯、苏格拉底等横空问世;在中国,老子、孔子、墨翟、庄周等相继登场;然而,有一个人,在1978年之前无人知晓,但如今他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却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那个时代罕有的瑰宝。他就是曾侯乙。

冯光生是曾侯乙墓考古发掘的亲历者之一。在他眼里,曾侯乙墓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的先贤们有着同样地位的惊世之作,是中国礼乐制度巅峰的体现。

1977年9月,一支部队在随州擂鼓墩平整山头、兴建厂房时,偶然发现这座战国早期大型墓葬。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馆谭维四为队长的考古队开始实地勘察,二十出头的冯光生也到了工地上。

冯光生告诉记者,当年5月,考古挖掘工作正式开始,这是学音乐的他第一次接触考古。经过短期培训,从安全保卫,到文物清理,后来又涉足音乐考古研究,40年来,就此与曾侯乙编钟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忆曾侯乙墓打开的那一幕,冯光生依然难掩激动:“对一个没有考古知识的人来说,墓葬打开,我看到的是一个200多平米的‘游泳池’,墓中全是水。但是,伴随着潜水泵的马达声,水位缓缓下降,我和在场所有人一样,完全惊呆了。”

让冯光生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从水中缓缓露出的一根木柱、三层横梁,以及悬于梁下的一件件青铜古钟。水落钟出,他被深深震撼:如此规模宏大、气势磅礴、数量众多的一套青铜编钟,经历两千多年竟然屹立不倒,只有两件甬钟掉到了泥中。

经过清理检测,曾侯乙编钟共有65件,编成八组,悬挂在三层钟架上。全套编钟总重量2567公斤,加上横梁上的铜套、铜立柱,合计用铜达4421.48公斤。其中最大的一件甬钟,重达203.6公斤。

曾侯乙墓的考古发掘轰动了全国及海外。而冯光生回忆起这一与改革开放“同龄”的重大发现时,总是以“开放”和“开创”作为关键词。

“从甫一出土,这件稀世文物就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进入研究者和公众的视野。”冯光生向记者介绍,曾侯乙编钟5月份出土,六七月份从全国各地来的青铜器、古文字、音乐等各方面专家就云集随州,开展研究。“所有的实物和文字资料都对专家们开放,这在当时还是罕有的情形。”

音乐方面的专家有黄翔鹏、李纯一、王湘、吴剑、王迪、顾国宝等人。冯光生被分配跟随黄翔鹏开展编钟音乐研究。

本页标题:编钟_ 编钟演奏的东方红

本页地址:http://dullr.com/ziti/ziti/changshi/3011.html

转载请以链接标题或地址的形式注明出处,谢谢!本站部分文章转自网络整理,如有侵犯您的版权信息,请联系我们删除!